“忠义”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核心思想。《三国演义》第一回“桃园结义”的誓词中说“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忠于刘汉王朝是刘关张共同的政治理想,对刘关张来说,“结义”就是为了“尽忠”。
《三国演义》中的“忠”是相对的,人们常常通过政治、伦理和功利的不同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倒戈反水、择主而事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义”在《三国演义》中却是绝对的,内涵也很丰富。比如君主之义在于“仁”;臣子之义在于“忠”;朋友之义在于“信”兄弟之义在于生死与共等等。刘关张之“义”之所以为后人推崇,是因为他们的“义”是所有这些“义”的集中表现。而不义的行为则会受到强烈谴责和鄙视。同样是投降,马超、黄忠却有别于魏延,前者之举得到认可,因为他们的投降是迫于无奈,而后者的主动行为却被认为是“不义之举”,用诸葛亮的话说,“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再看吕布英勇无敌,但他因屡屡倒戈反水,背上了背信弃义的恶名。在《三国演义》中,“义”是判断人品、判断是非的最主要标准。故而魏延救黄忠、杀韩玄、献长沙三功合一,仍无法抵其“不义”之过,几乎被斩,只为刘备担心“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才得以苟活。“义”这一标准的绝对性由此可见一斑。也正缘于此,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 “放虎归山”的行为被誉为义举,可见《三国演义》中的义在忠之上。一个义字感天动地,而忠在现实面前生出许多权变而显苍白无力,倍感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