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1#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传习录》下)”喜欢这句话,更喜欢它背后的意义,自己的良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自己这个本体,甚至不受本体控制。它似乎像一种潜在的意念在纠正着自己。良知是一个很好的刻量尺度,能够以最原始的方式让自己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让我理解良知,那它应该是客观的、正确的、善良的,总而言之,它是人类心底最美好的东西或是思想亦或是感受。良知,有良也有知,优良的知道,去理解看待身边的一切。它的存在应该是在帮助我们,引导我们向真,向善,向美。良知与我们的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心跳的每一个瞬间又有它的存在,只是它显得有些沉默。只有在一个人彷徨不前,不知所措的时候,良知便起了作用。因为我们需要问一下我们的心,看心是怎样认为的。而良知又是潜藏在心中最深的一处。明朝中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王阳明,他提出“致良知”,即回复本心。说的是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其实内心都会判断对和错,但是出于私欲会压制内心的判断,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坚持内心的判断,持之以恒就会让良知做主。也许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时常的回复本心,争取做到“知行合一”,但往往现实中太多的诱惑会迷失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的良知恢复还需要强有力的意念支持。

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心中最无人知晓的地方,在那里存在着自己也就是这个本体最隐晦的东西。联系我们的实际,每当遇见一件棘手的事情时,便会有些急不可耐,可是却又没有多大的成果。一旦事情做错了,就会后悔懊恼自己。谴责,内心的责备,此时此刻就会与良知发生冲突,“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尤其是在与自己民族优良品德发生矛盾的时候,内心更是“波澜起伏”。看见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上,是扶还是不扶?良知告诉自己“应该扶”,可是那个寒心的例子,因为好心却被告上法院,又让自己不敢去扶。这个世界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变得陌生,可怕。人心居然也学会了欺骗。好心却得不到好报,良知却一再的告诉自己要始终相信:这世界依然很美好,那不过是一个例外。我们的良知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变得有些犹犹豫豫,虽然我们也很愿意做顺应自己心智的事情可是却还要产生怀疑。因为现实的例外让我们的良知隐藏得更深,更隐秘。

这个世界,不是它改变你,而是自己改变自己。有些事情,你相信便就会是真的,你不相信即使是真的依然还是假的。对于我们的良知,如果自己觉得是对的,是正确的,又为何不去遵循?外在的事物,太大,有太多,我们完全无法控制。其实,相比较而言,心累才是最令人疲惫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不顺其自然,顺着我们的良知,走下去,坚持下去。我们可以改变不了身边的一切,却可以感化身边的部分。一点点成效而是成效,至少我们曾坚持过,努力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3:4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