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有许多至今仍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使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用语席卷而来:童鞋(同学)、鸡冻(激动)、稀饭(喜欢)、木有(没有)、帅锅(帅哥)、酱紫(这样子)、银(人)、小强(蟑螂)、汗(惭愧)、灰常(非常)、汗(吃惊)、表嘛(不要嘛)、打酱油的(路过)、给力(带劲)、菌男(俊男)、霉女(美女)、囧(无奈)等等,这种网络用语俨然与礼仪之邦的谦称敬语分庭抗礼,越来越被喜好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所接受并脍炙人口。这不得不使我们大学生在被同化之余反思,到底是什么令我们丢失了传统的中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