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学思想,但并没有满足于“仁者爱人”的解释,而是进一步地把“仁”扩展到了政治领域,形成了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民本思想,纲领是仁政纲领,理想是王道理想,从而形成民本-仁政-王道三位一体的结构。为实现平治天下的抱负而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的孟子,极力强调施行仁政的美好前景:“王如施行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等。然而,孟子宏大的政治理想未能打动诸侯,《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所载:“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 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容易理解,在兼并战争激烈残酷的战国时代,孟子的学说虽然理想高远,但可操作性并不强,难以满足诸侯短期内“富国强兵”的愿望。而且,孟子的仁政主张对社会利益冲突问题过于乐观而没有提出维护现实经济、社会秩序以解决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的具体办法。此外,“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君主的统治造成威胁,难以构成正向的激励。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2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孟子的仁政学说可以阐发为民本-仁政-王道三位一体的结构,但在当时并未为统计阶层所接受,“迂远而阔于事情”,然而,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可贵之处并不仅在于能否在政治上得以推行,更在于其对于人的生命意义的尊重。在当今的社会主义中国,特别是在“国富民穷”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的理解与贯彻孟子仁政理念的精髓,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将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广大人民的福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