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的所学所得不用于实践,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空的,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中国儒家除了提出一些道问学的方法和要求,同时也极其注重实践的功夫,没有这个实践功夫,一切的空谈都是无法取得实际的效果的,所谓“行而后知有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不能实践我们的思想主张,不论是高深的,还是低贱的,那么谁也不会认为我们是高尚的或是低贱的,而恰恰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是十分困难的。《中庸》一书中就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足以让一个人成为一个有才干而且有德行的人,但是我们如果只是将其藏在心里边不展示出来,那么,这种所谓的才干和德行也只是虚的、毫无用处的,因此,行就显得多么的重要。而且,实践是极其困难的,如《尚书》一书中就讲:“非知之艰,惟行之艰。”这就证明了人们去获得一些知识是较为容易的,困难的是我们如何去践行这些理论层面的内容。我们的先辈们可以在思想上给我们留下许多有益的启发,但是他们却是无法替代我们去做任何事情的,因此,实践就是我们必须亲自去做的事情。一些很有学识的人,他们可以在理论上精益求精,达到很高的思想水平,然而我们却会发现他们实际上都只是写天马行空的人,就好比赵括,仅仅就只有“纸上谈兵”的本事,甚至就可以认为他们都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之徒。而荀子在《劝学篇》一文中明确地讲:“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就可以想见,实践对于我们证实我们的所学,以及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凡是智慧之人,他的实践能力也是极强的。没有实践,再怎么以智慧自诩的人,也只不过是一些“睁眼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