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指的就是智慧和才干,中国古人尤其重视智慧的获得。这一方面说明智慧具有着非同凡响的功能,因此,古代圣贤们竞相去谋取智慧之道,同时也说明智慧的获得是异常困难的,因此,中国古人们将智慧视为崇高而神圣的东西而争相效法。但是,智慧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有人仅仅将智慧理解为才能,但是通常的情况却是:“能愈多而德愈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有了,但却是一个无德之人,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人看作是一个智慧之人的,顶多算得上是一个聪明人。因此,智慧绝对不止是才能的体现。中国古人所追求其实就是一种“德才兼备”的状态,也就是说不仅要有才能,而且还要有德行,只有一个人有才,而且用他的才干来成就一些善行,即美好的德性,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会将其视为一个趋近于智慧的人。孔夫子是一个智慧之人,颜渊也是一个智慧之人,他们不仅有着超出的智力水准,而且他们都是一些仁义的人。也就是说,智慧必须涵盖智力和德行两项重要的内容,正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只有人们在德行的框架下面努力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那么,他才会逐渐成为一个智慧之人。一个人没有德行,即便他多么的能干,到头来也是无法成就自身的,反而他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危害社会、贻害万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被称作是智慧的人呢。苏格拉底似乎同中国古人有着相同的智慧观,苏格拉底就说:“美德即知识。”而这个命题事实上可以拆分为两个,即“美德即知识”和“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尤其重视后一个命题,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在美德的束缚下去施展他的才智,才是善的、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