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礼”同时也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以社会规范或秩序的方式存在着的,当时“礼”的规定被题写在钟鼎之上,以此来达到规范人的言行的目的。而后世,特别是儒家将“礼”作为重要思想主张之后,“礼”更多的是以道德内容而存在的,懂“礼”、知“礼”、用“礼”在儒家看来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要求。孔夫子就说:“不学礼,无以礼。”将“礼”作为人的精神生命所在。“礼”不仅有道德功能,同时也有社会功能,也就是说“礼”可以促使一个人变得更加完善,特别是道德修养会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同时,“礼”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以礼相待,那么,社会和谐就指日可待了。儒家历来不主张通过社会规章来约束人的言行,而更加强调“礼”或道德的教化功能,在儒家看来,“礼乐教化”更能达到社会和谐、民人相庆的目的。“礼”除了是一种内在修为之外,它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如“礼尚往来”就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古人最为重视的处事原则,正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这种往来,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来往,更重要的是指情感的交流和往来。因此,人与人之间不论是物质上的互通有无,还是精神上的慰藉,事实上都是“礼”的集体体现。“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可以作为中国“礼”的一种真切的阐释,那就是“礼”更加注重情感上的交流,而这是以高尚的道德修为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