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境界是中国古人所热衷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在近代又有冯友兰先生将人生追求概括为四种境界,它们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后一种说的就是将人和万事万物的区别加以最大限度地溶解,而后达到天地一体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高玄的精神追求,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人一般的精神风貌,更是对中国人的精神追求生产了巨大的影响。而事实上,这种境界它本身就是一种不明晰的东西,它在表达了中国古人的一种美好的想象之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人们一种浓厚的玄幻气息,这不仅是留给后人的强大的精神食粮,同时,它本身就是一个为后世提供批判的切入点。那么,它真的就是只能让人望洋心叹的一种玄乎的精神信仰吗?对于天人境界这个思想,中国的道家和儒家都有一些论述,而以儒家的论述居多。中国先秦的孔子,就主张人应该效法天道,也就是向天地和自然学习,这个时候,人们学习的主要是一些崇高的、人化的而自然有禀赋的一些东西。《尚书》中就讲:“天之大德曰生,地之大德曰养。”可见,在中国儒家看来,天地有一种博大的、仁慈的胸襟,这正是世人应该加以效法和学习的。而到了董仲舒,儒家对于天地和人的认识更进一步了,因此,董仲舒提出了“天副人数”的思想主张,进而完善地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也就是说天地和人是互通的,人可以感知天意,并用天意来统领世间万物。自此,在中国人看来,至少在制度层面上,中国人和天地是实现了统一的,但是,这和中国古代圣哲们所追求的“天地境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