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乡射礼中的“谦让贵和”

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在乡射礼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从射礼开始前的请宾、进门、宾主酬酢、射礼过程中主人、宾、射者等参与人之间都是谦虚礼让,一团和气。乡射礼的最后有一个“旅酬”的环节,“旅”就是“众”的意思,“旅酬”就是参与射礼的人要饮酒。其中胜者要为败者敬酒,在这里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意思:一是罚酒,射箭比赛输了说明此人德行和射艺不如别人应当给予惩罚来鞭策其努力修德练艺;二是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谦虚而主动向败者敬酒,以谢“谦让”之意。这和我们现在一些体育比赛有所不同,胜者往往会得到物质和精神的丰厚奖励,其形象被众人捧起进而演化出“追星”现象,如果胜者缺少谦虚的道德修养就会更加自满。而对于败者则出现了一种与之极端相反的现象,甚至还有这届比赛是胜者接受众人追捧而到另一比赛失败后则会迅速被冷落的反差。如果这样的风气蔓延,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就会滋长。相反,古代射礼中给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文化景象,胜者敬败者既可以警醒胜者戒骄戒躁,对败者也是一种鼓励。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举行射礼最重要的是明礼仪,修德行,传递为人做事的道理,而不是比赛决胜负。另外,当射箭比赛结束后报靶者报告成绩时并不是直呼其名,而是以“某藕上射或下射”代替名字,一方面可能是古代等级观念强,射箭之人中有长者或地位比自己高贵者不便直呼其名,即使年龄和地位与报靶者想当直呼其名也是不合礼的;另一方面可能是考虑到败者的自尊心。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指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不妄与人争。我认为乡射礼中的“和”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营造一种和谐的礼仪氛围,即上面所提到的在旅酬过程中的和敬之教;另一方面“和”也体现在射者在射礼中的容貌体态上面。“行乡射礼时,乡大夫要向围观的众庶征询对射手表现的评价。评价的项目有五条:‘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 这里的“和”、“容”以及“和容”就是指射者的容貌和体态要合乎礼乐规范;第三个方面就是礼宜乐和。“移风易俗,莫善于

乐。”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礼乐教化是儒家教育思想中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乡射礼中有两次用乐,第一次是宾主酬酢之后有一段合乐,用的乐章是《诗经·周南》中的《关雎》、《葛覃》和《卷耳》以及《诗经·召南》中的《鹊巢》、《采蘩》和《采蘋》。第二次是第三番射时,用的乐章是《诗经·召南》中的《驺虞》。因为乡射礼中所用的乐章都来自《诗经》,所以也称“诗乐”,其中有些本身包含教化的意义,如《采蘩》曰:“被之僮偅,夙夜在公”在于教导人们尽职尽责,“陈力就列”;《葛覃》是描写已经出嫁的女子因看见黄雀聚鸣而渴望回家探望爹娘、同父母团聚的诗,其中蕴含了思念父母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孝”的理念;前面提到的《驺虞》,则隐喻贤人之多。第三番射与前两番射相比是难度最大也是最有意义的,原因就是增加了乐,并且要求射者容貌和射姿要合于音乐的节拍,称之为“和容”和“兴舞”。于是第三番射就是一个礼宜乐和的过程了,也是整个射礼的最高潮部分,整个教化过程就像是“润物细无声”,这也是教育的最佳境界。三番射的难度依次增加,第一番射不计算成绩,第二番射计算成绩但没有谐乐,第三番射则要求做到礼宜乐和。由此我们还可以得知,教育乃至做一切事情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孟子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做到循循善诱,所谓“循循然善诱人”,还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强硬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学习也应该循循渐进,不能“欲速而不达”。这对我们现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老师不愿教学生烦感学等问题的解决有启发意义,最重要的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4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