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忠”的传统,当然,越到后世它就几乎完全变成了臣民对于君上崇敬的代名词,古人所讲的“忠孝难于两全”的“忠”就是专指对君主的忠贞。而事实上,“忠”的含义远远不止此,甚至可以说当“忠”的对象被君主完全垄断之后,“忠”已经丧失了它的本意。中国古人讲的“忠”是针对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任何人的,它的本意是尽心竭力地帮助其他人,而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和地位。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对自身进行适当的反省,以确认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已经竭尽全力了。正是中国人自古有“忠”的传统,我们民族才能在历史上形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等优秀的民族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忠”和“恕”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孔夫子就曾经将自己的学说和智慧概括为“忠恕之道”,这一“忠”一“恕”涵盖了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等修身信条的全部内容。概括地讲,“忠”就表现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恕”就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就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就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与“恕”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忠”才能赢得更大的“恕”,也只有“恕”才能换取更大的“忠”。“忠”和“恕”在针对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自身获利,当你不再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作为人生信条的时候,别人也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你“雪中送炭”。而只有你真正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时候,别人才会不计前嫌,并在需要的时候做与你共患难的人。因此说,儒家的“忠恕之道”不仅是一种处世原则,更是一种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