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价值。儒家思想将“仁”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儒家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被称为君子,而小人由于道德品质低劣,往往是受人鄙视和憎恶的。君子确实是重道的,尤其是重“仁爱”之道,他们甚至将道的遵守看得比他们的生命还要重要。《论语》一书中就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君子将“仁”看得无比重要,他们宁可为“仁”道而死,也绝不苟且偷生。《论语》中又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除了阐明君子将“仁”看作是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而绝对不可以丢弃之外,还可以看出君子绝对不会偏离“仁”道哪怕一分,他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努力做到“仁”,即便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也不会因此而中断对“仁”的坚守。在儒家看来,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对“道”坚守的区别,君子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丢弃“道”,而小人很可能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惜将“道”遗弃。对于“仁”道的修持同样如此,只有真正能够慎重对待和潜心修行“仁”道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能够弘道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