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提出,使得“礼”事实上依附于“仁”的存在,这样,“仁”原本是为释“礼”,却使得“手段高于目的”,“仁”才是成为孔子学说的“本根”之“道”(借用张岱年语)。
照此来说,在孔子思想中,“智者”对外在“礼乐”的学习,亦是对内在之“仁”的体认。孔子诉求的“智者”,是对“仁”、“礼”的体认、践履的儒家士人。
孔子之“智”的理路 表现为:一方面注重个人内在修身和道德感的提升,并且将个人时时刻刻措置于血缘伦理之中;另方面,亟求因个人素质的提高而带来天下之“大治”,并试图以血缘伦理来涵摄政治原则。
要发挥“智“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摄智归仁,以仁率智,让智者内养仁德,外学礼仪,以期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倘若仁不能秉道而行,不能“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在孔子看来就不能算真正的智者。离智之仁最多不过是“小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