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义与利相比,就价值地位来说,义高于利;就轻重来说,义重于利。因此,他把义与利对举,主张求义而不求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 。但孔子并不是要求人不追求利,而是要求人们不应把利作为自己的唯一道德准则。“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说,如果财富可以求得的话,让他做市场的守门卒,他也会做。孔子说“见利思义”,当利益来到眼前时,应该先考虑一下是否是自己应得的利益;自己取了,是否合乎道义。“义然后取”,如果合乎道义,就取,否则就不取。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 这两段话都充分表现了孔子以义为上 ,以义制利的义利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