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儒家经典和本坛全部经典学习,可以发现孔门之学,即由“礼”的观念开始,进而对“仁、义”诸观念展开论述。孔子一生都在努力恢复传统的礼治秩序,试图建立一个“有道”的天下,其政治方案则可以用“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表述。而就孔子思想的基本理论而言,“仁、义、礼”三观念,则是其理论的主脉,他的主观愿望是希望人们按照周礼的规定行事,同时又想用“仁”的精神充实礼乐的内容,用“为仁”的方法去实现“礼”。他认为,“礼”是“仁”基础,原因在于礼是伦理名分的,是节制人情的(《礼运》《大戴·礼记》),是涵养性情、养成道德习惯的。所以《论语·八佾篇第三》有云:“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此,孔子认为,“仁”为“礼”的基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心,所行礼仪也是没有意义的。按此即可说礼是仁之迹,仁是礼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