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一般性认为,仁的观念是由孔子提出的,这似乎没错,因为正是孔子把“仁”的的概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成为政治伦理哲学。然而实际上,“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有之,《尚书·周书上·金縢》就有曰:“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这里的“仁若”作为一个词,可以理解为柔顺;另外在《周易·说卦》也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而这里就是说仁与义是人的行为规律。而真正详细论述“仁”的思想本质的可靠详细资料则是《论语》一书。于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把“仁”提升为一种最高的价值原则,建构了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人从襁褓到孩提,到冠礼再到中年,最后到老死,都会不断地对于自身的一切和外在的一切产生“我觉”和“他觉”,从而会不断地发现自我并明辨认知其与我不同之“物”以及与我不同之“人”,而当发现其自我之同类焉,这叫“同类意识”。于是由“同类意识”发生“同类感情”,这也就是孟子所谓“四心”之一的“侧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即为仁之端者也,亦即为“仁”之德性的基础。这种德性就是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