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与利又是怎么的关系呢?这一点孔子说的很清楚,《论语》中有:“ 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显然孔子认为义重于利。《左传》中有“宋穆公义不传子”的故事。宋穆公将死之时,在推举继承人方面,便选择了义。尽管当时大臣们都同意其传位于子,天下百姓也无异议,但他仍然将大位传于其兄之子。这是因为,他是从其兄长那里继位,当时其侄年幼,不能执政,而如今,他觉得自己应该将位子还于其兄之子。在大利大义之间,宋穆公毅然选择了义,令人敬佩。那么是不是君子就不应该取利呢?孔子并不认为义与利是截然对立的。子曰:“富贵如可得,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即是说,如果不违背义,能得到富贵,即使做了赶车的我也愿意;但是如不可求,就是要违背义就不可求,则从吾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