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一部《论语》一万三千七百字,两千多年来,有关的注疏、诠释、考证、论述、演绎的文章,不下千万言。历来认为“仁”是孔子在《论语》中申述道德观的核心。可是《论语》中谈到“仁”,大多是在不同的人事、境遇中孔子回答弟子的疑问,或是对弟子言行的点拨、解惑,含义广泛。各家在探究“仁”的道德价值时,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可是,常忽略“信”的人格意义。孔子是把“信”作为“仁”的支撑点、内在力,离开“信”,“仁”将虚悬泛空,成为抽象的概念。(《说文》:“信,诚也,诚信也”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爱思想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一方面,孔子强调“仁”是“礼”的根本,“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说人如果失去仁爱之心,那还怎么运用礼呢?“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要体现仁的精神,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世间的和谐。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礼”是“仁”的规范。仁既然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行为,那就必须有统一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秩序来加以约束。“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在学礼、明礼的基础上克制自己非礼的欲望,自觉地遵守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大家都这样做,天下才能归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