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忠于祖国 [复制链接]

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张校番

学号:11311007

时间:2012年5月29日

电话号码:15925165163

忠于祖国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ersonName>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从于">从于ersonName>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

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当权者都希望下属臣僚忠于自己,为王称帝者更是希望臣子对主子忠心不二,从而才有了各种驾驭之术。其实质都失之偏颇,结果往往造就了独揽大权的奸佞之徒,聚党朋私,祸国殃民。

原因很简单,怀着一颗崇敬、敬畏、忠贞于人的心必然不会长久。除非你忠于的是他的作为,而不是个人。人是有过的,有污点的,可谓白壁有瑕,在特定的情况下,会被渲染放大甚至完全抹煞和颠倒了事实的真相,被愚弄中的人或暂时看不清、不能理智用事的时候“忠”就会有变,觉得自己的忠心被愚弄,这样就会失去了忠心的信念。所以,对于个人的忠心很难持久,当然这不排除小人之交的,你对我有恩惠,我则对你好,但这也是假“忠”,这种忠就没建立在正信的基础上。看看历史就知,主子没有好人品好作为,臣子真的忠于他吗?心里必嗤之昏庸。而那些还是忠心无二的人为什么可以做得到,那是他忠于的是国、民、大体,而非个人。那些个腐败王朝中的贤良忠贞之士就是如此。

这样说来,“忠”就分为两种,其一就是为私,为了个人的;其二是为了公,为政为国的。为公者方能长久。

下面说说帝王,当权者吧。他们莫不希望臣僚下属对己忠心啊。可叹,不知自作修为,反而施以恩惠,求得感恩报德,岂能如愿。即使有人是真的忠心,那此人便是前者的为公者,绝不是为私。举一例,电视剧《朱元璋》中皇帝有强烈的驾驭人臣之愿望,希望人臣都服服帖帖,忠心到底,一试再试,功过言行莫不记住,来考察臣子的忠心,我看还是错位了,所以才会猜疑四起,诛杀大臣。是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明">明君者,当然这是最理想的君,恐怕世间少有啊,就是看臣子的所有作为,处事是不是心系朝纲,下忧苍生,而不为私利,这样的臣子才是真正的忠臣啊。比如剧中的刘伯温,他智识超人,寡物清廉,超然物欲,真是良臣,册封大臣时为何官奉低微,就是皇帝觉得刘伯温比自己高明,清高的看不上自己,这就是私。册封是为了能够驾驭群臣,偏要赏赐不公,从中做尽了机关算计。可是奈何,只会是臣子伤心,产生积怨。驾驭的结果是苛政于官,苦不堪言。

无论是效忠者还是向忠者只有无私为国为民才是良臣仁君。

“忠”不能有私为己。

忠,既是一个伦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管仲不死纠难谈起,旨在发掘为臣之道对"忠"的正确诠释,力批臣子对君主无条件地愚忠.其中,管仲释"忠"为臣应忠于江山社稷而非为一姓也:孟子释"忠"为臣应忠于民众非一君也,并且,臣可弑君;黄宗羲释"忠"为君与臣皆为民众之仆,二者皆应忠于民众.他们一步步将"忠"君主专制和封建专制的藩篱中游离出来,最大程度地揭示出了民本思想的内涵,值得今人思索.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1:1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