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的价值 所谓智即知高于天。古时智写成知,也就是说,知者为智。知有知行,知己,知人,进而知地知天,天为大道,自然之力,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是知之大成。所以,将知置于天(日)上,是与小知(慧)相区别。以示真正的大智者,应懂得天理运行之道,要有观天下而自处的平淡,要有行宇宙而不枉的风范。所以,知高于天,是一个境界,智的境界。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明辨是非 宋国有个小人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本国的大夫子罕。子罕不受。于是这个小人说:“这是宝玉呀,最适宜给君子做用具,留给我们地位低下的人是不合适的。”子罕回答:“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 玉为宝。我们何不各守其宝?” 小人以“璞玉”为宝,子罕以“不贪”为宝。许多人听了这个故事以后,都鄙小人而赞子罕。其实仔细想想,这个小人之语也不无道理。“不贪”是宝,“宝玉”也是宝。“不贪”是“精神之宝”,而“宝玉”则是“物质之宝”。按照常理来说,人们既需要“精神之宝”,也需要“物质之宝”。而且在很多人眼里,“物质之宝”比“精神之宝”更为重要。 子罕的可贵,不在于他鄙视宝玉,而在于他能够分清什么是别 指导行为 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智先规而后之。这告诉了我们,大凡人们要有行动,都要用他们的智来加以辨别,然后才能去做。做到智明然后能择。 自知知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做高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克制自己的人才算刚强。 首先来说知人者智:汉高祖刘邦可谓知人者智的典范了!刘邦曾对大臣说:"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都被说服了.善用人才,刘邦才能得天下。诸葛亮虽然是智者,不过也看错过马谡,算来看人他是没有刘备在行了。 其次说自知者明:韩信,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其实自知知人也正所谓是知过之谓智,改过之谓勇。 成就美德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在文言中是常用的基本词,可以理解为品德高尚,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的人。“道”,追求的境界,这里指“仁”、知”、“勇”。意思是指君子追求的仁义、聪明、勇敢三个方面的境界,我都还没有能够达到啊!(这当然是孔子自谦的话。)懂得仁爱的人不会忧愁;聪明的人没有困惑;勇敢的人从不畏惧。 君子应该从哪三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呢?孔子认为,首先是要懂得“仁”,实现“仁”。 其次是“知”。“知”是会意字。“智”为“知”的后起字,“知”通“智”,本义指聪明,有才能,又发展为智商、智力,智慧等。孔子认为人应该追求智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应该承认人智力、智商的差异性,而只有具有足够的智慧的人才能做到没有困惑,处理好各种简单复杂的问题。 第三、“勇者不惧”。孔子所言之“勇”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的。成语“见义勇为”出至《论语》,为孔子所创。“勇”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人只有在出现危险的关键时刻,在面临一些需要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决断的时候,才能表现性格中的勇敢指数。勇敢的心理品质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否具有勇敢的心理品质最主要还是在于后天社会环境中培养训练,勇敢的心理品质是可以塑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