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张校番

学号:11311007

时间:2012年5月29日

电话号码:15925165163

践行仁政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王道解枢、礼崩乐坏、诸侯并起,战争,压抑,管制,使得民不聊生。目睹当时的社会环境,孟子关心人民疾苦,积极为改变这种现状寻求出路。在对君民关系进行深切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 这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特征,推而广之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政治思想的标志。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说“为仁由己”,他强调道德上的自觉自律,孟子把这种道德意义上的“仁”扩充发展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使之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束力,就是“仁政”。

孟子提倡效法先王,是为了推行其“仁政”和“王道”,与当时某些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国ersonName>君的“虐政”和“霸道”针锋相对。他竭力鼓吹效法尧舜,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同时还主张效仿周文王。孟子认为,任何的制度思想的基础是其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的人性观必然导致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策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为政须行“仁政”,否则就只能自取灭亡。孟子的“仁政”制度的思想起源于孔子的“仁爱”精神。以他个人的善性论为依托,将孔子的内圣推及到外王。

孟子的平民思想和现实批判论表现出其对乱世及艰辛民生深深的关怀,于今天仍不失利器之功效。“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就谴责了当时社会的不公,直接指出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国ersonName>君主进行战争给社会及其百姓带来的破坏及残害。太史令为孟子撰传时读到孟的书,扔书感叹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当君主只为自己谋求公室的私利、士人只顾及蝇营小利时,社会也就会混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要想施行仁政,光靠君主是不行的,必须民、臣、君一同进行,少一方都比能够施行。为民者,即便不能人人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都做到">都做到君子,也需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为臣者,但也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名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历朝历代国家缺的是什么?是人才。包括现如今,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在政府机关,不能任人唯贤,不能唯贤是举的情况很普遍,不能够格的“破格任用”,不胜仁的“长期留用”这样情况的更是普遍。其中原因不用多讲,逃不过“私”字。若每人能多一点公心,多一点公正,不轻慢人才,那人才变不会再是稀罕之物。为君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己,而后非诸人。古人对君子的要求实在是值得肯定的,姑且不说世界,单说我们个人所处环境,太多的领导所做的却很不“君子”,作为一国之君,上行下效,自己做得好了,底下的人自然是无话可说,同样底下的人也会尽力效仿。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孟子·告子上》),而它们正是仁、义、理、智“四德”的基础。眼下,人们对“大国崛起”津津乐道,众说纷纭。然而,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后发之泱泱大国,避免后发劣势,着眼后发优势;因此,笔者不惴冒昧,斗胆地对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作了一番粗略的梳理,温故知新,继往开来。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