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指好的道德。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理想的道德范式,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为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然而,在2l 世纪的经济大潮中,那些正当年的大学生们,却忘却了这一个历经儿千年锤炼的“仁”字,对国家、对社会缺乏奉献感,缺乏责任意识。根据调查,大学生中有89. 3%的人患有“三无”综合症。一、无兴趣,他们对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兴趣,整天无所事事,精神颓废;二、无所谓,对于学习成绩无所谓、对于今后个人的发展无所谓、对于老师的批评无所谓;三、无意义,这类学生认为参加集体活动无意义,认为担任学生干部无意义,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做的表面功夫。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应该把仁字放在首位,培养“仁”的意识。更好的建设自身和这个社会。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是人心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功能、属性与作用, 人如果要体仁、达仁, 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外在的力量,而只需要反身内省, 获得自己本心之全德。然而, 世人往往都把内在的仁心放逐于外在的诱惑与感官的满足, 而不知返回, 所以就总觉得, 具有神圣而超越性质的仁离自己很遥远。实际上, 只要人一旦返回到自己的本心, 就会猛然发现: 原来仁就在自己的心中, 何必外求呢? ! 所以,程子曰: 为仁由己, 欲之则至, 何远之有?一个人如果想要体仁、达仁, 马上就可以轻易获得,一点也不困难,只要有一份心愿,只要有一份志意欲求就行了;相反, 如果自己根本就不想追寻仁, 即便仁就埋藏在自己的心里, 或者别人给予再多的劝告与帮助,也无济于事。显然, 朱熹的这一套解释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孟子尽心上说: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者也。仁在我之内, 仁因我而确立。但这一解释下的仁仍摆脱不了认识论的纠缠, 与我相分, 仍强调主体的作用, 还不如仁道不远,行之即是一句显得深刻而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