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1#

以下是引用贾琨在2009-6-30 16:11:25的发言: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王守仁《传习录》中)

但是我更喜欢王守仁创建的心学的观点,说到王守仁的良知。就要提到心学四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第三句中说知到善知恶有什么用,  能够明辨什么样的动机于人于己有利,称为知善;什么样的动机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称为知恶;这种能够分辨善恶的能力叫做  良知   也就是心中的天理。(所以人欲是做事的动机,但需要天理来规范)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更加人性化,与朱熹相比, 程朱理学在于抑制,而心学在于反观内心,没有前者那么违背人的欲望,最后的一句就是指要将思想化为实际就要格物。

在看王守仁的一生,早年因为得罪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却在贵州开创心学,后又在赣南35天平定宁王叛乱,为了百姓的安危,不顾个人的利益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不顾个人的安危,前去平定叛乱,翌年秋平定。一心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良知观。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3:4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