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儒家认为人对万物应该持一种同情的善待的态度。这是儒家仁爱之心的推延与拓展,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使“恩足以及禽兽”(《孟子·梁惠王上》),即由“推己及人”而至于“推及万物”。张载所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正蒙·大心》),即此意。
“钓而不网,戈不射宿”(《论语·述而》),是孔子“泛爱众而亲仁”的典型(《论语·学而》)。所谓“钓而不网”,即主张在铺鱼时,不要斩尽杀绝“绝流而渔”(朱熹注),而要适当留有活口和生机,以利于物种的繁衍和生息;所谓“戈不射宿”,即只射飞鸟、不射归巢歇宿的鸟,以利于归巢之鸟养护幼雏。孔子仁爱之心,于此一目了然。宋人洪氏说:“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朱熹引)明儒归庄说,孔子“钓而不网,戈不射宿”意在实现“物与我皆无憾”,表现了“圣人”之“爱物”(《归庄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