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孔子对“仁”的表达,还是“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都表现了高明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拘泥于适宜于特定场景的僵化的知识,而是依据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不同情况作出适宜的判断、理解和行为,从而达到最恰当的效果。理解了孔子的智慧,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在《论语·子路》中为什么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倒是孟子得到了孔子的“真传”,深谙孔子的真意: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在这里孔子显然不是赞扬那些口是心非的小人,但对那些不能真正领会“仁”的真意而拘泥僵化的人,在孔子的眼里也是属于“小人”的角色,具体分寸的拿捏,就像孟子所言,要依据“义”的要求,有的时候要言行一致,而有的时候却要恰当的变更,变更的尺度就是看是否符合“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儒家很提倡仁义,“仁”和“义”都体现了儒家文化的道德因素。否则一个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即便是很成功,一样得到历史的否定和道德的责难,永远是我们民族的反面教材;反之,对于该做的事情,即便是情势所迫,力不从心,也一样名垂青史,流芳万年。在这一方面,孔子有鲜明的态度:“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