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爱护生命 [复制链接]

1#

生命,是人类关注和探讨的永恒主题。古希腊哲人对生命本原的追问,印度佛家倡导的众生平等,中国儒家认为民贵君轻等等思想,就说明了生命这个永恒主题是世界性的,根本性的,亘古常新的。本章着重探讨了众生生命,也就是民生思想,但我想先说明众生民生,再来谈谈个人的生命。“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从人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 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接下来着重说说个体的生命,有句话叫做“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无疑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将爱情的地位驾临于生命至上,这当然有着浪漫主义式的英雄色彩,但只不过是理想化的无知,真正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和磨练,便会对生命有了升华性的感悟,明白其实人生不过如此,在生命面前,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微不足道的,这对于真正经历过死亡的人来说感触尤深。所谓的激情和浪漫都只是短暂的,只有生命才是永恒重要的。爱情、友情、亲情等外在性的情感只不过是生命本体的显现和点缀,并不能本末倒置,取代生命的主体位置,生命是崇高、伟大、独一无二的。这看起来不免有些个人主义色彩,接近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在中国大众看来是要被了驳的,中国人所注重的是集体主义式的生命形式,个人为了集体和国家必须放弃自身的一切价值,包括生命,但这种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会被摒弃的,人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生命显现,个体价值,自己的生命比其他的东西都更重要。我曾经体验到向死而生的感觉,在由生到死的短短一分钟里,似乎已然过完了一辈子,似乎有把时间分离的知觉,在从鬼门关回来的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生活的无意义和幼稚,猛然成熟,生命的存在只有在体会到了不存在才会回归。生命中必然有甩不掉的缺失,但有羁绊的存在感却是这种缺憾最好的填充物,它让生命饱满,让生活有意义,在羁绊的存在感中,我们不断寻找着生的理由和价值,并继续下去。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6:4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