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这章主要说明了仁爱之间的关系,仁是内隐之根,爱是外显之象,仁是爱的内在品质,爱是仁的外部延伸。儒家主张性善说,认为每个人都有仁的特征趋向,虽然后来又荀子的性恶说和告子的人无善恶论等反驳的观点,但作为引导人性和道德的社会原则,我们还得把人性本善作为前提假设,将仁放在根本的位置上,才能有理有据地劝导人们向善爱人。而爱的判断是以仁为依据的,有仁之爱是一种理性的,明确的,真正为了他人而不求回报的爱,而无仁之爱则是一种盲目的,混乱的,以追求利益享乐为目的的损人不利己的爱。这或许可以反过来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的品质,以此来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若是出于私利,寄希望他人的名声、地位、财富能给自己带来光环和享受的话,那是不是可以说他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不配以善为幌子存在下去;但如果有人是出于真心实意的付出,就如徐志摩般为了爱情放弃一切,那他是不是可以被看做是受众人追捧的善的代表。对于此,我们得辩证地来看,不能笼统地概论,因为人非圣贤,不可能完全做到毫无私利。还有,仁爱善恶的辨别也是一个大问题,现代人不可能完全且纯粹地以仁爱来“赤裸裸”地面对世人,或多或少都会给自己戴上或厚或薄的面具,所以我们的感受是待人的伪善和不真诚,甚至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丑陋面具,但我们又不能不顾世人的眼光摘下面具,那么众人便会下意识地对你群起而歼之。我们不得不背负着利益的躯壳,沉重地表现着貌似轻松的“仁爱”。撞到儿童若无其事地逃跑,更有甚者,肇事后很淡定,上去捅两刀在走;看到老人跌倒,不敢上前搀扶;邻里之间形同陌路,好似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多少婚姻悲剧,多少流浪孤儿,多少亲人逝去,似乎都已习以为常,仅仅“一笑而过”。人际关系形如空气,仁爱似乎已成为理论式的形同虚设,这些都让我们觉得有心无力去改变什么,说什么都已于事无补,因为言语的表达是虚弱无力的,真心希望从我们做起,真真正正用仁爱之心来引导自己,即使戴着摆脱不了的面具,也可以有心寒暄一句:“你好吗?”或者为别人送上一份礼物,或者在得到帮助后能微笑着表示谢意,这样,面具的诅咒会渐渐消失,漠视冷酷也将被仁爱的光热融合,再坚硬的内心也会被你的善举所敲开。我不认为我们的仁爱已经被禁锢,文化已经取代,我们内心的仁爱并未消失,我们崇拜过的圣人和英雄也并未过气,过时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是这个时代。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