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人心中向善的一部分,作为人的天性平衡着人与世界的关系,规范着人的思想行动。为什么不说恶知呢?人性中有没有恶知呢?回答是肯定的。把良知作为前提基础是处理人与世界、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这对于引导社会和谐和道德回归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实,恶知是潜藏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的,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甚至就不被人所察觉,它被良知紧紧压制着,不得翻身,这就相当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在恶知和良知中不断斗争,寻找平衡。当良知意志薄弱时,恶的因素就会占上风,即突破了道德的底线,社会中的恶行便会横行。有句话说得好,有知性、有理性,没人性,人性中的主导力量是良知,人性即良知,它比所谓的理性更为重要,它作为一种日常行为规范使得社会和谐且有秩序地运作。但生活中良知丧失,道德沦丧的事例比比皆是,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我们所生长的大环境给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侵蚀着良知,内心受到利益和欲望的牵制,或多或少都会对良知产生疑惑,在该与不该之间都会被一己私利所误导,若再加上自己的信仰追求和人生定位不明确,可能良知对于生活只能是无比沉重的包袱,让自己内心尴尬不适,把良知作为冠冕堂皇的托辞而惴惴不安。良知的回归需要自身的恢复塑造,更需要政府教育的投入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良知作为维系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纽带,需要大众力量的牵引,个人力量的拉扯,良知才有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