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1#

一般都说,孔子的“仁”是要求人们去“爱人”。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墨家也讲“兼爱”,可是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爱”是盲目的“爱”。因为天下人都要爱,那么岂不是自己的族亲和外人无亲疏之分了么?所以孟子骂墨子是“无父”,可见儒家的“爱”要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扩充到其他人,即“等差的爱”。在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时,孔子往往贯穿了他的“仁”(爱人)的精神。如弟子曾问孔子,当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儿子是否应该告发父亲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合乎“爱有等差”的“仁”的精神。在此情况下,大义灭亲的事正不合儒家的原则。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1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一以贯之”的“贯”即“行事”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实践“仁”比了解“仁”更重要。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所以“仁”的精神之客观化的体现,就在于“忠”“恕”之道了。所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所谓“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规定,实际上决定了人们的伦理规范。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考虑一个行为是否合乎社会正义的时候,其实就是应用这两个标准。当然今天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更能够接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消极的标准,但是儒家所要求的是更积极地改变世界,而不是独自享有“幸福”,要兼善天下,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一面,也很重要。
TOP
3#

孔子认为人的主观努力才是实现“仁”的最终动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就是说,人只有主观努力了,“大道”才能实现。之所以如此,在于人是道德自觉的主体,即人本质上是道德的人。古代讲“天命”,“天命”何以能贯注于人,主要在于自己的主观修养,所以君子要“敬德不已”,以获得天的青睐。孔子告诫弟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说从每个人的潜力来说,人都是道德的人,只要主观努力发挥出人的道德本性,作到“仁”的要求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与其将获得“大道”的希望寄托于等待“上天”的旨意,不如转向关注自身的努力。这样孔子进一步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天命观”。

TOP
4#

“仁”的精神的实现不在于高高在上的“天”,并不意味着“仁”的实现就是现成的,人们随随便便就可以达到的。实际上,孔子将“仁”的实现纳入自己主体努力的范围,同时又把它树立为了人们努力的最终目标,而达到“仁”的境界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只有古代的圣王,如尧舜禹,大概才是孔子心目中实现了“仁”的精神的代表。所以,在与弟子的讨论中,孔子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也从不许称自己已经达到了“仁”的要求。称孔子为“圣人”,是到了汉代才有的事。孔子在他的时代进行的是一种“君子”的教育,“君子”,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向“圣人”努力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在理解“仁”时,我们要注意,孔子是在为人们的道德努力定立了一个最终的目标,也就是为我们实现“仁”定立了意志的方向。而在定立了向“仁”努力的方向以后,我们的不断进取、按照“仁”的要求来规范行为,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以“达成”义来理解“仁”,而必须以“过程”义来体会“仁”。也就是,避免把“仁”理解为“静态”的,而应该把它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明代许多人把“仁“的实现理解为“现成良知”,实际上就是取消了人们那个不断努力向“仁”的过程,而认为“仁”的境界很容易就实现了。
TOP
5#

在向“仁”努力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充满了选择。因此,可以做符合“仁”标准的事,也可能选择做违背“仁”的事情。儒家要求定立成为一个道德的人(“成德”)的方向的同时,并不排除人有可能在现实选择中,有时背离“仁”的要求。所以,人们总会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就看你是否能定立住自己“成德”的意志。人对这种意志力的追求,就象人们都喜欢美的东西,厌恶丑的东西那样,所以时时刻刻“向仁”,就好像大家的味觉都倾向于好吃的东西一样。君子就是要追求“仁”的,所以说“君子去仁,何乎成名?”又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要时时刻刻象喜欢美食那样,去追求“仁”的理想。可见 ,即使今日此时达到了“仁”的要求,或许明日他时,便违背了“仁”的要求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渊,他恐怕是得到了《论语》里孔子最高的评价,也不过说颜渊“三月而不违仁”,其他时间则显而易见,都有未能按照“仁”的要求来行事的。所以,《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门弟子问“仁”话,孔子很少给于正面回答,总是反问这似乎还达不到“仁”的要求吧?可见,一时达到“仁”的要求似乎并不难,难得是人们必须要不断地用“仁”的要求来同自己可能违背“仁”的行为做斗争,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成仁”还是“违仁”的选择中,人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才凸显了出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