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立国之本,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子曰:“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言而有信,只有有了诚信,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使他人信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言而有信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是我们做人的关键。“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诚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瓶颈,诚信危机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守信与不守信直接关系着个人的道德形象,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