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1#

最近很多负面的事件让很多人对社会失去了信心,对人性也不再抱着信任的态度。认为我国目前的人性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很多人因为那次“好心人扶老人,反被赔钱”而不敢再扶摔倒的老人了。因为这个道德的悲剧,更是造成了整个社会更多的悲剧;小悦悦出车祸后,在她急需帮助的时候,多少辆车从她身边走过,可最后却是同样的弱者救了她……我们很多人在看到这样的事件时,除了同情受害者,更多的是在指责那些没有扶老人的,没有救小悦悦的人……  我们这样做就可以改变这些悲剧了吗?  就可以让悲剧不再重演了吗? 我们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呢。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我认为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能忽视的是:我们是否真正的具备了做一个仁人的条件?我国是礼仪之邦,但我们的仁性行为在哪?仁者是如何爱人的?他又是如何成仁的?一个仁人,他具备这样的品质:忠恕之道,一以贯之;仁者,正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能行恭、宽、信、敏、惠之者,于天下为仁。那我们如何成仁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相信当我们都参透了这些,仁性不再只是春秋战国时的,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施行的,社会将变得更美好,和谐的笑脸将会更多…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1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儒家仁道精神包括人与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共生等多方面道德准则,在仁道、忠恕、理欲、天人合一思想中都显现出一种价值取向。仁道精神虽产生于过去,却对广泛关注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有利于维持国与国之间的和平,有利于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仁道精神是儒学的核心和特质。由于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所以后人可以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开发心智,认识自然,治理社会。儒家的仁道精神尊崇仁爱,利于融洽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TOP
3#

儒家仁道精神的超越意识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有着强烈的担当意识,也就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任何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儒家认为个人命运是和群体命运、社会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人要爱自己就必须得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一个人既要铸造自己的理想人格,也要培养他人的道德情操,还要优化社会的风俗习气。孔子为实现自己的儒学理想而孜孜以求,孟子终身宣扬仁政主张,他们都是尽力将个人思想上、生活中的仁道原则推广于各个方面,力求建造出理想的仁道社会。对他们来说,成人与成己、造就社会与造就个人同样重要。《大学》以“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三纲”为目标,同样也是突出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儒家仁道精神的这种社会责任意识对培养现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启迪我们要超越自我,胸怀人类,思考未来,要将自己当作是现实社会和谐的生力军,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同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联系起来,在为人类谋幸福、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成就个人的事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TOP
4#

儒家仁道精神强调节欲思想,要求人们节制过度消费,珍惜自然资源。现代人的贪婪会将人类赖以生存的珍稀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的生存权。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的贪欲性受到宣传的刺激,由此产生了全面的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乃至于生命都构成了威胁。而且,贪欲本身就是一个罪恶。它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性的一面。不过人类又高于动物,若一味沉溺于贪婪,就失掉了做人的尊严。因此,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性,还要抑制食欲。”(《展望二十一世纪》56-57页)儒家要求人们用道德理性来抑制自身种种过分的欲望,做到节用、节能,保持一种合理有序的生活方式。刺激消费可以拉动经济,高耗能产业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只强调经济的增长是扭曲经济,过度开采也会耗尽能源。现实告诉我们,盲目发展、为发展而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勤俭朴素作为一种美德还需要继续加以尊重和弘扬。因此,我们更须认识到儒家理欲观的现代价值,使之成为构建当代社会新生活方式可资开采利用的宝贵思想资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