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仁 ”起源于人性,而这里的形成“仁”的人性究竟指后天形成关于人性的问题,儒家各有不同的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例如刚刚出生的婴儿,其心如明水,毫无害人之心。而提倡“性本恶”的荀子,则不这样认为,而是认为即使是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也有那种趋利避害的本能,由此得出性本恶的结论。于是,本论题中“仁源于性”的论点,对我们提出了一个疑难,这个“性”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来说的?根据文中“2、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的论调,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建立在“性善”的基础上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