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的对象,这里借用道家老子的一句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那么仁是否也一样呢?在真正达到仁的时候,其实是不需要所谓的对象的,因为按照儒家思想来看,他们所期遇的就是一种普天之下的“和解”,达到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解,在这样一种期许下,圣人必将把一切对象当做“仁爱”的对象,恰恰此刻也取消了一切对象,我认为这种国度才是儒家所希望的,但是不等于说人人都能到达“仁”的境界,从儒家典籍里面对君子与小人的诸多区分我们就可窥见一二,以上说的是对于真正达到仁的人,他应该是无对象性的。然而“仁”的(狭义上)对象性,应该是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正因为不可能人人达到“仁”,于是儒家把这种仁的观念寄托于统治者身上,即所说的“仁政”。如此一来才能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