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以义制欲 [复制链接]

1#

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管子说: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讲仁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二难》)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6:3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