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就是说,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都做不成。孔子就提出了“足食”、“足兵”、“民信”三条治国之道,并指出其中“民信”是治国的根本。李白在《侠客行》中也有“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性。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以无数的事实和先人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诚信,不管是对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极其的重要,不仅仅是社会公德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说话言而有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信任。小时候,“狼来了”的故事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都向我们昭示着诚信对于一个来说的重要意义。要做到诚信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不自欺亦不欺人2.信守承诺3.真诚待人4.言行一致。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0:4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信,可以引申到忠诚,在自古以来的五十英雄豪杰、贤人能士心中,占有着无论多少金钱、多高的官位都不能与之衡量的地位。三国的诸葛孔明:“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刻画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对蜀国忠心耿耿的忠臣形象;北宋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作者宁死不屈的崇高的爱国情愫。我觉得,忠诚是一种道德规范,它让那些不忠的人产生道德焦虑,同时让那些因别人不忠而受到伤害的人产生愤怒。忠诚,很显然,它是为了满足人对于安全感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人天生有对于安全的需要,文化从这个心理本能中发展出来,就发展了忠贞这个观念,由于安全是人人都有的心理需求,忠贞就在世世代代人与人的相互认同中得到巩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