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

姓名:王硕

学好:11311022

时间:201254
手机:13629484098

         卷一

仁的价值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

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从古至今在倡导“仁”的精神,要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要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孔子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则讲“亲亲而人民,仁民而爱物。”讲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说“仁”要去“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仁”要做到从内心为别人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仁就是要博爱,关心,关爱身边的仁,真心的为她们着想,在与别人交往时,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益于他人,不要刻意伤害,看见身边的人有困难时,我们要去帮助。不管结果如何,总是要尽力去帮助他人,伸出友爱之手,要对他人友善,有一个同情心。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德发用。仁和爱是相统一的。如果把仁和爱之间的关系割裂,则仁就是很难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的生活中。人要先去爱自己,然后别人才会去爱他。人要先自尊,自爱,是仁德的至高境界。自尊,这是利益的至高境界,只要是人,都应该去爱,爱自己,爱别人。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有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庄重就是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有仁德而没有智慧,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智慧而没有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

仁就是先付出艰难的劳动,然后才获取,这就刻意称为仁了。要明白,要有善心,为他人好,这样会得到尊重,不会付出,永远就得不到。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2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