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学院名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    别:人文学部

年    级:2011届文秘班

姓    名:王珈佳

学    号:11311002

时    间2012年4月30日

电    话:18206739479

   “仁” 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也是道的一种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结构。 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古人的意思显而易见,这便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同样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也就是仁的意思了。同时,仁是来自于人天然的善良本性的。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故仁又有仁爱之说。仁也就是仁义,仁义由爱而生,《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也就这个意思。“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释。“仁”,指人心,人皆有“恻隐之心”,仁爱之心。所以仁是爱的根本,爱应该是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仁与爱是相互统一的、无法分割的,仁是品性,爱是情感。一个人的仁慈品质不只有在道德行为中能够体现,在爱的情感中更能显现无遗。  

    仁的对象无非就是自己、亲人、民众和自然。首先是对自我的自尊自爱,其次是对亲人的孝悌之爱,再次是对待万民的仁义之爱,最后是对待自然万物的博然之爱。刘备曾礼贤下士,凭仁义笼络众人心,使诸葛亮、关羽等文人武将感激涕零,一生为之所用。同时他的仁义又使得樊城百姓心甘情愿地跟他渡江弃城,东迁西迁。因而刘备是因其仁义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能曹操、孙权抗衡一时。反之 ,萨达姆唯我独尊得实行独裁政策,用残酷的手段去控制百姓,可见不讲仁义是其政权的倒塌的根源。所以, 对待朋友,对带天下黎民百姓,我们应该讲仁义,但对待敌人我们却不能讲仁义。正当楚军渡水前来交战之际 宋国之仁使之交败,宋军战败的根本就在于其对敌人的仁义。    

    因为小家的幸福和平安需要在大家的平安和幸福中得以实现,所以, 要想获得个人的平安和幸福,就必须保证家庭的平安和幸福;要想保证家庭的平安和幸福,就必须让他人也平安和幸福。然而这都需要有人性本质的仁才能完成。“仁”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理论渊源和它的基本构成要素。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制和宏观调控等制约市场经济的非市场经济因素之间必要的张力、寻求二者的平衡是社会主义中国健康发展重要条件。同时仁也是国家能够生存和谐;人类能够繁衍生息   ;家庭能够幸福和睦的思想根基。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仁”作为一种传统的品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在铭记的同时更要仁智统一,把行仁道作为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如何实行仁义,并把其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的实践中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使我们从内心到行为不断的成熟富足;使各家庭到个人更加幸福和睦;使大家到各小家繁荣进步;使整个世界和平发展。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2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