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义”是君子行事的根本,他说:“君子以义为质。”(《卫灵公》)并认为“礼”和“信”是完成义的方法。孔子认为“智、仁、勇”是人的宝贵品质,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是对通达君子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勇”是一种可贵精神,但是“勇”要以“义”制约,否则“勇”就会患害无穷。子曰:“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阴货》)居上位者为乱,居下位者行盗,有勇无义使然。人生在世,功名宝贵人人想要,圣人孔子也不否定。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的语,也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的语,观孔子周游列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谋道不谋食”的政治追求,都体现了一个“义”字。在“义”和“利”的问题上,能分出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懂得义,知道“见得思义”(《子张》),小人往往见利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