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领导秦末农民起义的陈胜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的朝代更换,说白了,就是人们对王位渴望导致的。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登上了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就可以随心所欲,所向无敌,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却忽视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皇帝,没有一身治国才能,只会给国家带来无穷的灾祸,最后导致国家的灭亡。还有些人,并没有治国之才,他们自己也无意皇位,但是阴差阳错,竟然最后不得不登上权力顶峰的宝座。结局也是可想而知,比如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他们一个寄情诗词,一个钻研书画,无暇也无意打理国家,亡国之君的头衔便由此而来。但是,我最敬佩的是那些无意皇位,却不得不为了国家、人民,舍弃自己的幸福,将自己的全部精力致力于政事。俗话说,一如侯门深似海,作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君王,不知道童年为何物,在别的小孩子还在追逐打闹时,他就要学习治国策略;他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女人,为了平衡权臣势力,不得不娶自己喜欢的女人,不能对哪个女人专宠;甚至无法享受普通平民的天伦之乐,因为他不知道在权利的诱惑下哪个妃子,哪个儿子是真心对自己,他们的笑脸下藏着怎样的阴谋。平民大多羡慕皇帝衣食富足,却忽视了皇帝大多都很短命。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我想那些为国家殚心竭虑的君王是可歌可泣,可尊可敬的,他们无愧于国家、人民,真正做到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