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孔子讲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优异于万物,超越于群生,成为宇宙中的最伟犬瑞崇高者。天地之间最为珍贵的是人的生命二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心,居于天地之间的崇高地位,所以人的生命也就最为重要。既然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之间最为宝贵的,因此,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就成为儒家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我们从先秦儒家的其他有关记载可以了解到其对生命的基本态度。《论语二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着火了,最先遭灾的肯定是马。然而,孔子先问的是人受伤了没有,却根本不问及马。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一般的财产损失当然是远远不及人生命的价值。然而,这则事例并非就事论事,它表明了孔子珍视生命的态度。

当如果我们仅仅认为博大的儒家对于生命的爱护只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无恙层面上的话,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包括着人的生命的各方面的爱护,除去最基本的身体健康,恐怕就该说到人权了,而人权中自由与平等了,在人生而不平等的世界里,强调自由优先与平等,使我们坚持开放社会的重要原因。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起点可能不一样,但是只要认识自由的,他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获取更多的权利而走向平等,从另一方面说,自由先于平等,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其创造力的基础所在,正是不断地创造使人类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完成文明的上升发扬。

在此基础上,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儒家为何强调人与人的爱--------谁能想象在一个“人对人是狼”的社会里人们会有“同类相怜”的伟大情怀呢?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在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孝悌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对儒家弟子提出道德要求的时候.孔子首先要求弟子们做到的就是孝悌。这是因为.孝悌思想不仅是建构父父子子的家庭关系的需要。也是建构君君臣臣的社会关系的需要。孔子的弟子有子就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别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关系这个基础之上的,属于一种自然思维方式。而墨家兼爱思想不以血缘亲近来对爱进行分等,认为所有人都为天所兼有、兼食。取消了家族、都城、国家之间的边界。描述了理想的大同社会中人与人互相平等的关系。是一种彻底地社会化的思想。

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单向度的爱.是仅仅针对君子而提出的 道德要求。儒家依据人的经济地位对人群进行划分,分为大人与小人两类人。只有大人中的君子才可能养成仁爱的道德:“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阁墨家的兼爱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相爱.是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而提出来的。墨子固然也把君子树立为人的理想.却并不像儒家那样鄙夷小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是天下之人,都为天所食,在道德要求方面。君子和小人没有什么两样。君子兼爱他国,就不会举全国之力去 攻打他国;小人兼爱他家,就不会去残赋他家。君子兼爱天下之人。就不会实行暴政;而小人兼爱君子,则不会犯上作乱

由此看来,别爱思想和兼爱思想处于辩证的关系中.两者既在某些方面形成对立,又在更高层次上相统一。仁爱思想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必然发展到兼爱天下。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做到“入则孝”.然后逐步做到“泛爱众”.这个“泛爱”已经非常接近墨子的“兼爱”了,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分出先后主次之后。与墨子的兼爱思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墨子的兼爱思想并非完全缺乏亲亲之爱.而是从兼爱出发,最后回到亲亲之爱。即先利人之亲,然后人必利吾亲。

我觉得,别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强调从作为社会细胞的家族出发。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和实行。兼爱思想不论血缘关系的亲近,从所有人的生而平等出发.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则与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相去太远,不免成为一时难以企及的理想。正因为如此,仁爱思想显得颇为世俗,而兼爱思想则显得非常崇高。爱的理想越是崇高,爱的道路也就越发宽广和远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墨子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章太炎先生就曾经指出:“虽然,墨子之学。诚有不逮孔、老者。其道德则非孔、老敢窥视也。”因此。别爱思想和兼爱思想不仅互相补充,而且,更重要的是,兼爱思想是对仁爱思想的发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