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一切道德之根本。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与伦理道德。孝顺父母、体贴父母,是子女对于生育之恩的报答,对于养育之恩的回报。这种道德是不受父母的地位、权势影响的,是不能逃避的、是必须要遵守的。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


        古人讲“孝”,侧重于“孝顺”之义,即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比如婚配嫁娶强调“父母之命”,只有父母同意的婚姻才是符合礼法的婚姻。古时盲婚哑嫁,对于自己共度半生的对象多是洞房花烛才可相见。不论自己是否愿意,父母的命令便是自己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这就是孝的体现。以“顺”为特征的“愚孝”理念推及至君民、君臣之道,便是“愚忠”。这样的“愚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于晚辈的权利与人格的不尊重。今天,我们倡导“孝”道,是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提出用“孝”的精神践行孝道。


       “孝”是德行教化之根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ersonName ProductID="于事" w:st="on">于事ersonName>君,终于立身。”孔子将孝敬父母作为道德之根本,认为事亲之孝是对君主社稷之孝的基础,进而也是君子立身之德。在孔子的思想中,将孝作为道德的根本,认为孝是一切教化的开始。


       “孝”是天经地义的准则。正如ersonName ProductID="陈" w:st="on">陈ersonName>老师书中收录的《吕氏春秋》中记录的:“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子女与父母是融为一体的血脉相通,骨肉至亲便是如此之意。“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连牲畜都能如此,作为所谓万物灵长的人类,在道德上施行“孝”道更是天经地义。


       “孝”是“养”“敬”兼具的道德。孝最实际的表现是对于父母的照顾。我所说的照顾包括身体上、行为上的照顾与情感上的照顾。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孔子认为身体上的照顾与赡养是对父母尽孝的最低保障。如果不能心怀孝敬之情,不能称为真正的“孝”。子女孝敬老人不应是在社会伦理道德的规定下施行,而应是自发的自觉的照养父母,给予父母物质上的满足的同时给予精神上的关心与爱。做到“敬爱而致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6 16:49:08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1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