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从广从兼,许慎《说文解字》中将“廉”释为“堂屋之侧边”。堂边的廉石平整峭立,所以也将廉引申为人之高行。廉洁、清廉、廉明,廉是气节清高、品行峻洁的高尚德行;廉是节俭朴素、节制恶念的行为操守。
“廉”最大的敌人是“欲”。荀子的“欲望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欲望的,在《荀子•性恶篇》中他指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焉”。在他看来,欲是性与情的真实反映,是“无侍而然”的。他认为人的欲望范围广泛:人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欲望要求。在满足欲望方面,荀子提出用理性思维对欲望本身加以判断,而合理的欲望就应当得到满足。他反对所谓“无欲论”,认为这种大刀阔斧地对一切欲望的决断是不合理的。综上所述,荀子承认合理欲望的存在,同时提倡用理性思维来调节欲望,节制欲望。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人不能没有欲望,“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为”。没有欲望社会就不能进步、不能发展。“廉”不能等同于禁欲,然而人也不能任由欲望无限膨胀,欲望过大而自身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罪恶便会产生,清廉、廉洁便会受到威胁,其他的伦常德性也将不复存在。如今的人们过多的追求奢侈的享受,尤其是一些国家干部,买名牌、开名车、包二奶、住洋房,为了物质与欲望的满足而贪污受贿,至人民与国家的利益于不顾,成为国家的蛀虫
“知足常乐”是一种懂得适度欲望、适度满足的生活态度。有些人认为“知足常乐”就是不求进取、不求发展,就是禁欲的委婉表达,把它与“固步不前”画上约等号。然而在廉与欲的纠葛与选择中,“知足常乐”未尝不是一种解决之道。“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常不足”,在满足适当欲望的同时,对于过分的欲望加以控制、加以调整。懂得知足,避免“过犹不及”。
每个人都有欲望,“无欲无求”不应该是我们社会生活的理想状态,适当地拿捏欲望的尺度,合理地运用欲望,可以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提高生活质量。凡事应在顺其自然的同时保持清正廉洁、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将“廉”的精神融入于言行之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8 11:15:4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