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有人总想绕开仁,频频出镜说《论语》而在另外的场合却以“大爱”取代,即在讲到人与人表现出的真挚的爱作结时不敢冠以仁,仁爱,只是说大爱,看不清凝结中华民族人性光辉的处在中心地位的那束最耀眼的光柱。所谓大爱过于宽泛,因为大爱还可以指人以外的所有世界,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一块土地,一条河流……大爱不是道德的价值观的范畴,不是严谨科学的概念。用仁表示人间之爱恰如其分,严实合缝,避免了小锅扣大盖之弊。仁可以包括各种程度的爱,假如把人间之爱分出个大爱,那末哪个是中爱,小爱?怎样表述?对仁爱这样一个光照千秋的国粹绝不可弃如敝帚,抑或羞羞答答。有意制造混乱,迎合一己私利另当别论了。
我们对养育自己的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信守仁者爱人的时候,权且无奈地提出——人者爱仁绝非无稽之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一切美德之母。因为仁者爱人,必然要为人善良,要与人和谐相处。仁、善、和三者可以作为以人为中心或者说以人为本的道德的内核。由此便派生出了许许多多美德。在现代交往中通常把诚信放在突出地位,说穿了诚信不诚信也是由这个内核决定的。从内核出发,孔子主张“尊五美”,“屏四恶”,五美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即虐,暴,贼,吝。子张问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能行这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还规定了“三戒”,“三畏”,“九思”,“五达道”,“三达德”,谆谆教诲,详尽厚实。孔子主张广交朋友,友爱兄弟可以贯穿一切人类存在的时代。
TOP
3#

仁,有着博大的胸襟,巨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仁属于全体中华民族,也是与世界其他民族相通相融的根本,依据。当前,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铺天盖地的思潮与实施已经悄然隐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潮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大举涌入,滋生。个人主义曾被当作万恶之源、洪水猛兽声讨,人人“斗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当前对个人主义思潮即价值观存在着扭曲的理解,误认为个人主义就意味着自私,损人利己,没有社会责任感,无须任何约束,从而丢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潜能的发掘、勇敢的创造这一本质,最为珍贵的东西。不妨把个人主义价值观简要概括为“爱己”二字;把爱人与爱己对接起来,把东方西方各自的优势对接起来,把古代优良传统与现代科学实践对接起来,这可能是中国道德重建的长期的任务。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打着何种旗号,凭借何种强力否定和取代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图谋都没有成功的先例;如若离开核心,仁,爱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