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中关于孝的记载很多,譬如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与”,《孝经》中也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记载,之所以儒家将孝作为为人之本,这涉及到在孔子年代儒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问题。每一个时代的儒学其存在都有合理性的依据,如孟子时代的“性本善”,荀子时代的“性本恶”,而孔子时代复学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孔子将儒学的存在定义为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今,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一个仍旧没有解决的古老命题,后人对这个命题各自发挥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现如今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个命题抛却,重新回到孔子时代的以亲子关系为核心来处理关于孝这个问题,即父母多年养育的接受与赡养。《礼记》中记载,“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在先秦时代,能养即我们所谓的赡养是孝的最下等,但是遍观当今社会,有人甚至连最下等都做不到,这不是道德沦丧又是什么呢?孟子《离娄》中则又记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这句话,第一,在当时人口稀少的情况下,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后是必要的。第二,孟子这一思想使人们歪曲了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使人们将婚姻定义为传宗接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