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的价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春秋时期,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子的话虽然有那个时代恪守等级制度的嫌疑,但无疑是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礼法的一种正名。在那个封建社会时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礼法的体现,只有遵循这种礼法,才能算是仁政惠及百姓,政治清明。



    又如:孔子答鲁哀公问政:“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记·中庸》)这里说的是仁、义、礼的关系。“仁 ”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义”是合宜、恰当、正当,尊重贤人,尚贤使能是社会之“义”的重要内容。“礼”就是“仁”与“义”的具体化、形式化,以此体现亲亲、尊贤为内容的社会秩序。孔子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这也表明仁义在内,礼仪在外;仁义是质实,礼文是形式。由此可见,礼的最终价值就是将仁政惠济天下,让天下充满“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的四种“非礼勿……”直到今天,可以说是礼法的最高准则。不合礼法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动。如果人人都按照这样去做,社会就会一片祥和,许多违法,违德的行为就不会发生。可见,“礼”可以养德、修身,致和谐。


    不得不说,礼的价值在现代更为突出。就从身边说起,为老人、孕妇让座,车辆、行人互相让让,见到长辈问声好,这就是“礼”。现在提倡和谐社会,礼就显得更为重要,许多小事情就被我们忽略了,其实从身边的“小礼貌”做起,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收获的不止是“养德,修身”,还有“随心所欲,不逾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5 14:44:52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7:5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