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对仁的价值的看法

“仁”是中华十大义理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除无等级差别的仁爱之外,统治者对劳动者的爱惜也是“仁”的一种解读方式,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仁”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仁”是一种道德修养,同时又是一种精神境界,因而它具有极高的道德及精神价值,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及社会和谐、稳定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强调对外行善、爱人,而且有向内自省和修炼的意义,让人在注重外部关系协调的同时可以完善自身发展,发省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以便及时改正。

对于社会中的个人来说,平等对待对方的地位和价值,才可以明白彼此存在的各种关联意义,也才能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责任。以人为本,双方的关怀平等,双方的利益平等。人能自律,才会爱护关心别人,才会懂得和谐仁爱。
对于统治者来说,认识到“仁”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即要求统治者对人民要施行仁政,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统治百姓,是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全心全意地拥护统治者,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办法,这也就是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做到的“仁”。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仁”是自我与他人与现实与世界互动的关系。世界的和平、稳定、团结需要每个人自我的安静、稳定、平淡。而实现了“仁”之后,我们的社会生存环境就可以达到和谐、安定。
“仁”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土壤之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及显示意义,继续传承和发扬“仁”的精神,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一个和谐安定的未来。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2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如何进行中华义理中“仁”的推陈出新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什么是“仁”呢?其实仁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它是一种行为,它是可以去做的,而且做得很简单。那么,学生曾经去问老师,说:如果做到,博施于民,能够接济大众,这是不是一种仁的境界?老师就笑了,他说这个境界啊,这才叫仁,这太高了,所以圣贤也并之乎。一个圣贤就能做到兼济天下、博施于众吗?你说得也太难了。然老师告诉他什么叫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仁爱和人的职业、地位、薪水,都没有什么关系,它只是内心的一个愿望。由此可见,对于仁的创新,可老师的循循善诱中获得。

“己欲立而立人”,我们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想建立自己,每个人都想发达,用这样的心去帮助别人也发达。“能近取譬”,在最近的地方施以援手帮助他人,可谓仁之方也,这就是仁义的方法。经典固然值得尊敬,我们也要从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去不断的创新。所以,其实做到“仁”,就是从当下出发,以自己的心去寸度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每个人来说什么是“仁”?不一定说我永远都要艰苦地去牺牲,去为大家做事。 其实对自己的生命有所善待,而跟万物沟通,这也是一种大仁爱所在。所以,其实仁爱是一种快乐的境界,不一定要把自己完全的牺牲和付出作为前提。其实人也不是毫无原则的。 孔子说真正的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他是能够分清好坏的。他对一些该好的人好,但是他也能辩明是非,知道什么是坏人。过去我们总认为,儒家的伦理就是天下都是好人,对谁都要特别好。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仁德推陈出新不重在理论,在于我们每个人的不断推动。只有大家都去实践,“仁”才会传播的越来越远,中华大地会开满仁义的花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