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具有很丰富的内容,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到了孔子时代,“仁”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作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被当做最高的道德标准,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仁”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儒家还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仁”的现实意义仍然举足轻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