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常洪茸

学号:10311005

时间:2011320

电话:18213853169

培育良知

良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是良心的自我完善和实现途径。人通过遗传获得其自然存在,获得其作为现实存在的可能性,但人是通过教育而获得良心,获得其在现实中作为人的存在的现实性。“这种个体性将自己教化为它自在的那个样子,而且只因通过这种教化它才自在地存在,它才取得现实的存在;它有多少教化。它就有多少现实性和力量。”

良心是善的内化,是通过教育对心灵的塑造,向心灵的完善。内化意味着社会 历史 中累积的富于价值和意义的客观精神进入个体心灵,把个体心灵从个别性状态提升到普遍性状态,实现人的精神内在的、整体性的生长生成,是面向个体灵魂的内在和谐的形成。

良心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良心无论先天有什么都需要后天的完善与发展,因此,良心的内涵总是与具体时代相联系的,与社会的 政治 、 法律 、 哲学 、文艺和宗教等相关,普遍的、永恒的良心是不存在的。可见,良心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发展的、可培养的,所以我们说“良心能教”,良心生成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善良意志的内化过程。

人在体验到“良心”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行为将有所觉悟。在行为中,“良心”成是道德的一个敏感、灵活而又严厉、忠实的捍卫者。当自己的行为正当时,他感到心安理得;当感到很不正当时,就引起了他良心上的自责,并产生忏悔和羞耻的感情。在这种场合,“良心”的呼声能要求一个人真正改正自己所做的行为。“良心”在大学生的道德活动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在行为过程和行为整体中起着影响、支配和主导作用

由于受到复杂的市场 经济 环境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腐蚀和毒害,使得一些大学生的灵魂受到了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有的学生只崇尚实惠,不讲良心;只图个人快乐,不顾别人痛苦;花了不义之财,却心安理得;做了损害他人的事,给别人造成苦难,却毫不羞愧;以强凌弱,毫无同情之心。治标先要治本,治人必须治心。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人起码应具有的良心。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对社会义务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在情感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是善的内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学习知识和接受 教育 而逐渐形成的。良心培育是高校德育中重要的课题,教育者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大学生的“良心”。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3:4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十、培育良知

有良知者起码要有知耻之心,即道德的自觉,知耻者,方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人若无耻则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无可救药.人无廉耻,则无法无天.
    其次还要有知愧之意,愧即是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过而能改,则善莫大焉.知愧以求内心安宁.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不在于高不可攀的权势威能,而是做人做事但求问心无愧.
    还要有感恩之念,感恩是人性的证明,社会行为的反省,天地哺育,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以至于亲朋照顾,人生于世,谁不受人恩惠,知恩图报,人最起码的本性.一个人若无感恩之念,不是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之徒。

对人以和,待人以善。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类宽容的心。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是却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待人和善,犹如一阵春风,一丝春雨,滋润着荒凉的草地;待人和善,犹如一盆炭火,温暖着每个人心灰意冷的生命;宽容也是一种幸福,我们饶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我们也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做世上精彩之人。仁爱,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