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复制链接]

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常洪茸

学号:10311005

时间:2011年3月25日

电话:18213853169

二、社会和谐

   大家都很想要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幸福的生活,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不吵架、不打架。。。但是我们要做到和谐,才能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和谐相处,不要遇到一些小事就吵架,生气,这样的话自己的身体既不健康,又会把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和情感分开了。所以如果我们离开了和谐,我们的期盼和追求将会是天源之水,不知从何谈起。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大报告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将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是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备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有一个成语叫“路不拾遗”,其出典是:唐朝有个人路经武阳,遗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几十里路才发觉,心中很着急,当地人劝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一定找得到。”那人半信半疑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自己的衣服。这件事越传越广,人们就把社会风气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路上遗失的东西也没人捡拾形容为“路不拾遗”。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2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