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论语》中对于“孝”的解释是:无违。即生时以礼相待,死后以礼安葬,以礼祭奠。”无违“是指无违于礼而不是盲目地无违于长辈。“无违”决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顺。以礼相待的意思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照;以礼相待让人与人保持距离;以礼相待就不会无条件的顺从父母去作越礼之事。以礼安葬,以礼祭奠是对先人的追思,是对自身的鞭策。 今天我们对孝顺的理解就如《新华词典》中所解释的“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是相当狭隘和僵化的,用一种教条去解决人间万象的家庭关系,就如同用同一种尺寸的衣服去套高矮胖瘦不同的身体,没有了度,是缺乏生气和灵性的也是有悖于人性和礼数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尊重长辈,爱戴长辈,这是中国人最宝贵的品质。有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百善孝为先”。这就是说,孝是所有善良品质的基础。

TOP
3#

一般而言,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外儒,给封建统治者披上一层仁德的外衣,内法,则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坚强的的后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外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封建法律都披上了一层 “外儒”的仁德外衣,使一切法律都找到了伦理依托。
TOP
4#

若人人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不要让世俗的繁杂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