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仁 三、仁的定义 根据楼主的发表,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仁”与“爱”的关系,仁是内在于人内心的根源性品质,而爱则是源于仁,是仁外在的表达方式。首先,仁是决定爱存在的先决条件,有了仁才会有爱表达出来,内心无所谓仁,就谈不上爱的存在了。其次,爱的这种外在表达方式,或者说在人群交往中就是一种处事和沟通方式,会反作用于内心仁的存在根系,加深仁的存在。最后,两者就是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存在形式,共同推动一个人“仁爱”的修养。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墨家是一个短命的学派,如果没有《百家讲坛》的提出,无数人将不知道,墨家的可悲与伟大。 《墨攻》中刘德华扮演的角色——墨者革离。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故事中梁王得知城外只剩二千赵军,自以为能轻易应付,便急于把革离赶走。得享一时之安宁,梁城人民已逐渐忘记革离的功劳,返回从前的生活,疏于防守。就在此刻,巷淹中率赵军再次攻城,不费吹灰之力,便攻陷梁城。 巷淹中没有捉到革离,却相信革离不会离弃梁城,于是以城民作为人质,逼革离现身。 革离的出现,与梁城的命运,在战争的起落中悬而未决。 这就是墨家的悲哀。几乎到现在也有许多人,不明白墨家的“兼爱”到底是什么东西?墨家的“兼爱”是佛家的“博爱”,是像《圣经》开篇所说“人人生而平等”?还是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的犬儒哲学? 也许墨家的“兼爱”追求的是像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也许他们忘记了黑格尔曾经说过,“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 墨家的“兼爱”建立在一种至今还未达到的或者已经远去的社会形态,这种思想如果不存活在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它就必将在原始社会发扬光大。 在这里我不是批判墨家的愚蠢,也不是装作一个纯粹的人。我只想引用一句ersonName ProductID="鲁迅" u1:st="on">鲁迅ersonName>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墨家的思想无辜的作为了封建社会的陪葬品,它没有争取到自己生存的空间。 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